本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为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经多方收集师生及读者的意见修订而成。第三版充实加强了化学分离富集方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取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等近代分析方法。在元素化学方面介绍了生物体内的元素化学,引入新的无机制备方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特别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读者对象:化学、生物、病毒、环境等专业的本科生,教师及科研工作者
![]()
第一编 无机化学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1.3 元素某些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2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2.1 离子键
2.2 经典Lewis学说
2.3 共价键的价值理论
2.4 杂化轨道理论
2.5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2.8 金属键理论
2.9 分子间力和氢键
2.10离子的极化
2.11晶体的结构
第3章 酸碱反应
3.1酸碱理论概述
3.2电解质溶液的离解平衡
3.3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3.4缓冲溶液
第4章 沉淀反应
4.1微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4.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4.3沉淀反应的某些作用
第5章 配位反应
5.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5.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5.3晶体场理论
5.4螯合物
5.5配合物的离解平衡
5.6配合物的重要性
第6章 氧化还原反应
6.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6.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原电池和电极电位
6.4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6.5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6.6元素电位图及其用途
6.7化学电源(Battery)
第7章 主族元素
7.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7.2卤素的化合物
7.3氧族元素的化合物
7.4氮族元素的化合物
7.5碳族和硼族元素的化合物
第8章 副族元素
8.1铜族和锌族元素化合物
8.2铬、钼的重要化合物
8.3锰的重要化合物
8.4铁、钴的重要化合物
8.5镧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8.6无机物的制备
8.7新型无机材料
8.8生物体内的元素化学
8.9能源利用
第二编 化学分析
第9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9.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9.2分析方法的分类
9.3 定量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的表示
9.4 定量分析误差
9.5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9.6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9.7滴定分析法概述
第10章 滴定分析法
10.1酸碱滴定法
10.2络合滴定法
10.3氧化还原滴定法
10.4沉淀滴定法
第11章 重量分析法
11.1概述
11.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1.3沉淀的形成
11.4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1.5沉淀条件的选择
11.6沉淀的灼烧
11.7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12章 吸光光度法
12.1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吸收基本定律
12.2分光光度法及仪器
12.3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12.4测量条件的选择和吸光光度分析误差控制
12.5分光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第13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化学分离富集方法
13.1概述
13.2沉淀与过滤分离
13.3液-液萃取分离法
13.4离子交换分离法
13.5经典色谱分离法
第三编 仪器分析
第14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14.1基本原理
14.2仪器
14.3分析方法
14.4分析性能及应用
第15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15.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15.2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第16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16.1概论
16.2基本原理
16.3红外光谱仪
16.4红外光谱法中的样品制备
16.5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第17章 核磁共振波谱
17.1核自旋和共振
17.2仪器和样品处理
17.3化学位移
17.41H核磁共振谱:自旋耦合和裂分
17.513C核磁共振谱
第18章 质谱法
18.1质谱仪
18.2原子质谱法
18.3分子质谱法
第19章 电化学分析法
19.1电位分析法
19.2伏安分析法
19.3库仑分析法
第20章 色谱分析
20.1色谱法导论
20.2气相色谱法
20.3高效液相色谱法
20.4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