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出版社!
图书详情首页 > 图书中心
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作者:(英)韦恩·莫里森 版次:1-3 开本:16开 页数:662 千字数: 装帧方式:平装
ISBN 978-7-307-03730-0 出版时间:2003-01-03 印刷时间:2004-06-03 定价:¥66元 浏览量: 购买图书
本书是我社即将推出的《世界法学精粹文库》之第一本。该书原作者为英国学者韦恩·莫里森(Wayan Morrison),由英国凯文迪什出版社(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7年出版,译本是根据2000年重印本翻译的。
这是一部系统阐释和论述2000多年来西方法理学发展脉胳及各种思潮嬗变、不同概念传承演进的"通史"性、全景式综合著述。全书约70余万言,从法理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开始,继而对古希腊和罗马在法律思想方面做出奠基性成就的伟大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精细的分析和系统丰富的阐述;关于中世纪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之理论上;近代法理学的宏伟叙事从马基雅维里开始,接着出现的是一系列共同构造了近现代世界基本结构的伟大思想家--霍布斯、休谟、康德、卢梭、黑格尔、边沁、斯密、密尔、约翰·奥斯丁、马克思等等,关于他们的法律思想都有专章进行精辟的讨论。现代法理学的理论和思潮丰富复杂,异彩纷呈,作者力图将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比如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和社会革命等等溶入现代法理学各种思潮发展的背景之中,以突现法学理论对人类处理、解决面临危机和灾难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在此条件下仍然维持对法律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所作的贡献。读者在这部分阐述中将看到的著名历史人物或重要的专业理论和文献是尼采、韦伯以及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富勒与法条主义的方法论、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激进自由市场哲学、德沃金的《法律的帝国》、批判法学研究运动等等,最后以20世纪末叶兴起的女性主义法学结尾。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其一,作者采用批判的方法讨论和研究历史上思想家们的法学基本观点,这对于读者了解在现代视角下这些观点的历史贡献和成败得失,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都会有所助益。其二,作者的议论主要是基于第一手专业资料,他对历史上的相关经典文献广征博引,对其中重要的段落逐条剖析讨论,增强了其议论的力度和感染力。其三,本书涵盖的时间跨度之大、涉及的理论派别之广、内容之丰富,为我国类似的译著所仅见。作者大量引述20世纪80~90年代的专业文献,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西方法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前言
第一章 法理学问题或者揭示法律的真相: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起源:古希腊和自然法理念
第一部分 法律和关于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古希腊自然法的语境
第三部分 柏拉图的法理学
第四部分 亚里士多德法理学
第三章 自然法、人的权力与上帝: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构成要素
第四章 托马斯•霍布斯与法律强制理论的起源:从上帝权威向世俗权威的转变
第五章 大卫•休谟——捍卫经验与传统,反对以理性指导现代性
第六章 伊曼纽尔•康德与批判理性之现代性
第七章 从卢梭到黑格尔:表现主义法律传统的诞生与法律的伦理生命之梦
第一部分 卢梭模棱两可的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社会契约思想
第二部分 弗里德里西•黑格尔:整体调和哲学以及对法律的伦理生命的探究
第八章 斯密、边沁和密尔:法律的功利主义基础的早期发展
第一部分 工业、资本主义与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正义:亚当•斯密的工作
第二部分 边沁(1748~1832)和现代功利主义法学的渊源
第三部分 密尔:功利主义的改革与自由原则的发展
第九章 约翰•奥斯丁和有关法理学诞生的误解
第一部分 从评论者那里营救奥斯丁法理学著作中的约翰•奥斯丁
第二部分 对奥斯丁法理学结构的认识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十章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解法律与社会的遗产
第十一章 韦伯、尼采和大屠杀:现代性除魅的来临
第一部分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合法统计和理性化的辩证——除魅
第二部分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激进的现代人还是后现代的预言者?
第三部分 大屠杀:现代性被推向极端的例证,现代性的最终除魅的例证
第十二章 汉斯•凯尔森的纯粹法学
第十三章 法律实证主义的颠峰:哈特和将法律视为自足的规则体系的理论
第十四章 自由主义与现代晚期的正义社会观——对凯尔森、富勒、罗尔斯、诺齐克和社群主义批评者的解读
第一部分 凯尔森以及动态正义论与静态正义论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 朗•富勒与法条主义的方法论正义概念
第三部分 约翰•罗尔斯与他的正义论
第四部分 罗伯特•诺齐克的激进自由市场哲学
第五部分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批评
第十五章 德沃金和反对除魅的斗争:自由主义法学的阐释性伦理学的法律观
第十六章 怀疑主义、怀疑和批判法学研究运动
第十七章 解读女性主义法理学
第十八章 结束语:关于后现代法理学的诱惑的反思